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:
55岁的老人赵永久,是一名身处社会底层的超市保洁员。月收入只有1500元,一家三口过着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。虽然收入微薄,但是他已经坚持做了三十年慈善,共资助了37名贫困学子。期间他卖掉房子做慈善,一家人挤在租住的单间里。
“我宁肯自己苦,也不能苦了这些孩子。”
微博评论几乎都在喷其愚善:
“这样的慈善是不健康的,量力而行就好”
“穷则独善其身,那些被资助的学子报恩了吗”
更有甚者:
“老婆孩子跟着你真是倒霉”
“房子卖了,把家人放在何地,恶人”
也有为其行为点赞的,歌颂老人的大爱,评论区一度混乱。
老人无疑是善良的,网友的谴责,周围人的偏见,并没有让痴迷慈善的他退缩,仍然日复一日的为帮助贫困学子而努力工作。
他坦言,虽然在有些人看来,他很渺小,但他觉得自己很伟大,因此会将慈善的行为一直持续下去,只要他还能动,就会不断地做公益。
而因为他,别人感受到温暖,社会更加美好,这种源自内心的快乐是金钱难以买到的,这也是他持续参与慈善行为的深厚动力。
穷则独善其身没错,勿以善小而不为更加没错。
同样的一位老人余年,河南农民,57岁,七年没添过一件新衣,几乎没尝过肉味,每顿饭只拿馒头开水充饥,甚至不用一度电,睡觉也直接睡地上。除了种一亩地和拾破烂儿的收入,没有其他挣钱门路,他却每周捐出15元钱,帮助困难地区的群众,七年来从未间断过,也从未抱怨过。
积小流而能成江海,收入的高低与善良的程度毫无关系,善心也不能用金钱来计算。哪怕是数目微小的捐款,也是爱心的体现。
倾家荡产做慈善,是不提倡的行为,但终归是个人的选择,谁都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。
同样受到网友抨击的,还有明星捐款少的行为。
知名演员孙俪,收入高众所周知。但她却鲜少做慈善,被网友指责“没有良心”。
实则不然。几年前,她曾经资助过一位大学生。但是后来,那个学生写了很长的文章讨伐她。文章中指责她没有一如既往的资助下去,说她不是一个好人。
她一直默默地资助,最后却被说是为了炒作。自己的真心被无情的践踏,任谁都受不了吧。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非常的大,从那以后她很少捐钱或者是资助别人了。
被网友道德绑架逼捐的还有演员吴京。
四川九寨沟地震,吴京低调捐了100万,网友认为,《战狼2》票房四十多亿,至少捐出一亿。
不但指责吴京,还规定了具体的捐款数额,“你有钱,你就必须做善事。”这是什么逻辑?
我国自2016年9月1日实施新的《慈善法》,总则称“慈善活动,是指自然人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”,从这个角度来看,没有人有权利逼迫他人做什么。
现在捐款已经不是早期那样纯粹的一种道德行为了。广大网友喜欢关注公众人物的捐款数额,捐款少的名人就会成为他们的抨击对象,标上没有爱心,自私吝啬的标签。他们关注的并非真正的灾情,而是对成功人士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。
用道德绑架的方式逼迫明星捐款,怒斥穷人捐款是对家人不负责的愚善。网友在无形中将善心和收入划上了等号,实则两者并不是正相关,这种错误的认知行为对社会正能量的释放毫无帮助。
乐善好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,在有能力的情况下,去帮助更多的人,是内心修养的一种表现,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,不仅对方受益,自己也会收获较大的心理满足。
爱心捐款,捐款不是重点,爱心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