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
新闻动态
NEWS
【社会】慈善的名义,不容假借!
发布时间:2017-10-27 14:21:26 浏览次数:77229 次

步入2017年以来,冒出了很多涉及慈善的新闻。然而其中,有那么几条却在当时让还在盛夏的人心里凉透: 1. 某企业,台上给希望小学递去面额“贰拾万元”的支票模型,台下却只肯兑现2000元;

激浊扬清

才能增加社会的善意


步入2017年以来,冒出了很多涉及慈善的新闻。然而其中,有那么几条却在当时让还在盛夏的人心里凉透:


1. 某企业,台上给希望小学递去面额“贰拾万元”的支票模型,台下却只肯兑现2000元


2. 某地旧衣物被市民投进印有“爱心”字样的回收箱后,转手竟被卖到非洲


3. 某企业,名义上组织大学生去乡村支教,实际上却是办辅导班赚钱


钓誉敛财

为何屡借慈善的名义?


首先,伪慈善的“投资回报率”颇为诱人。捐赠者把2000元吹成20万元,宣传效果乘了百倍,可谓一本万利;居心不良者把大家无私捐献的财物轻松变现,更可谓是空手套白狼。如此好赚,自然有投机者垂涎。



其次,伪慈善还有相当之大的迷惑性。面对需要救助的群体,我们难免会卸下心防,产生行善的冲动。白骨精、红孩儿等,都曾利用唐僧的善意下套,倚势而擒,莫能得近,以善迷他,却到得手。孙行者也劝他师傅:“且把这慈悲心收起。


居心不良者

借慈善的感召力惑众


打着慈善幌子招摇撞骗,这种行径的危害不容小觑。支教的大学生,因为行善而受骗,又无意中骗了别人,受了指责和委屈,这怎能不落下心理阴影?希望小学的师生,成了跟支票模型一样的摆拍道具,又怎能不受伤害?施助者的善意被消费后,他们再想施助时不免瞻前顾后。同时,受助者被侵犯了尊严。伪慈善之恶,实在不容宽恕。



伪慈善得管,更得严管。此前,无论是在直播当中搞假捐款的,还是在灾害过后搞假募捐的,都没有像广东省记福慈善基金会一样、政府颁发的慈善资质,有遭到警方调查或法律审判的先例。这种案例应该多加宣传。占据头条的,不应该是“做慈善者被讹、被骗”,而应该是“假借慈善名义行骗者受到惩戒”。


每一则伪慈善新闻,就该有相应的制裁行动,这样才能够激浊扬清,降低行善的成本,增加整个社会的善意,从而人人都愿意献出自己心里的那份爱。记福慈善在此也提醒各位,参与慈善一定要找具有合法资质的可靠慈善组织,莫要被“有心人”骗取财物和爱心!


热点回放


广东记福慈善基金会诚募会长、副会长

广东记福慈善基金会入会邀请函



版权所有:广东省记福慈善基金会 Copyright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2025368615号